您的位置: 首页 >院况简介>我院概况

我院概况

cddf03e5987c4a319554cad7785673a3.png

8455线路检测中心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直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智库。前身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1968年机构撤销。1978年初恢复甘肃省社会科学研究所,1979年10月改名为8455线路检测中心。全院占地面积约35亩,其中建筑总面积3.12万平方米。近年来,我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求,聚焦大经济、大文化、大管理3大主业板块,致力于打造西部最具国内影响力的“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

2016年在国内有关方面的网络影响力评价中,我院是甘肃入围的两家智库之一。2017年,我院“甘肃省文化资源云平台暨名录建设”获得“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原创奖”,这是改革开放后该奖项评审7届以来,继“申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方案”之后的第三个“原创奖”。2019年,我院与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项目,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开发的“华夏文化资源云平台”“甘肃社会科学在线”两个大数据平台分别正式上线,在数字智库建设中走在全国智库前列。

一、机构编制

(一)机构情况。省编委批复我院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设处级机构20个,分别是9个职能机构(内含2个挂副牌):办公室、科研处(学术合作处)、人事处、行政计财处、监察室(机关党委)、工会、后勤服务中心;11个科研和科辅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丝绸之路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决策咨询研究所、杂志社、图书馆。另有2个省级学会,7个院属研究中心、19个所属研究中心,有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办的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还有院属 “兰州陇智物业管理公司”。

(二)编制人员。现有事业编制154人,职工150人。专业技术人员104人,其中高级职称60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0人,省优专家3人,省“333”、“555”人才7人,“四个一批”人才5人,省 “领军人才”10人。

二、“三定”职责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我院职责是: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程,以省社科院为依托“建立甘肃智库联盟”,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重大决策调研、公共政策研究和第三方评估,提供决策咨询、政策和规划制订、评价和评估服务,建设省级重点智库、国家高端智库。主要是:

(一)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承担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基地的作用,在社会科学各门具体学科发挥意识形态的主流表达作用,并成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科研活动中心、社科研究人员培训中心、社会科学数据信息咨询中心。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最新理论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主阵地作用,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研究,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工作;以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甘肃实践服务,发挥阐释理论、解读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思想价值的积极作用。

(三)作为省委省政府的综合性智库,发挥省委省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包括参与政策法规制订、重大问题调研、重要政策与工作评估、编纂年度系列《甘肃蓝皮书》、陇上学人文存,建设分院基地、数据观测点,承担各类项目和规划,提供信息要报,出版刊物,“建设共建共享的社科文献中心、综合数据库和甘肃哲学社会科学信息交流平台”等,为甘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四)作为甘肃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中心和数据中心,承担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及普查后的专题深入研究和弘扬利用,建设华夏(中国)文化资源数据云平台,打造国内第一个综合性的集文化资源信息存储、检索服务、产业开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将各地文化资源接入云平台,引领文化资源数字化国内标准,服务党政工作,服务社会。

三、党建工作

(一)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召开省社科院第一次党员大会;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加强基层党建;抓好院党委、中心组、支部等不同层面学习,围绕中央、省委重大工作加强组织文章在“四报一刊”、甘肃日报发表;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定做“两个维护”表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要阵地作用;组织创建文明单位,2018年度成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

(二)推进主题教育。院党委把主题教育摆上重要日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突出的主线,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各方面,举办读书班,采取专题辅导、院领导领学、集中研讨交流、中心组专题学习等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举办道德讲堂,召开领导干部研讨交流会,组织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交流调研成果。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重点工作相结合,切实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三) 加强精准扶贫。实施产业扶贫,在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大集村分别投入扶持资金建成8座、6座木耳种植大棚,关山村预计第一茬能产成品木耳1436斤,收益71800元,年收入将达到21万元左右,户均增收2210元;实施文化扶贫,院专家撰写《四十二年村官路》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牵头召开“写意清水•助力脱贫”文学笔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省委研究室发来贺信,天水日报连续发表5篇长篇通讯予以报道。

四、科研概况

建院以来,不断推出高质量、有影响的重要成果,为发挥陇原智库作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提升基础业务。每年完成各类科研成果500项左右,包括:1.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省软科学项目、省部项目、横向委托课题、院级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2.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公开发表论文、研究报告;3.出版学术著作;4.完成各类调研、咨询报告,第三方评估报告;5.科研成果的省部级以上获奖。

(二)强化咨政服务。主要有:1.以系列化的年度《甘肃蓝皮书》为平台,围绕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宏观经济形势、绿色发展、南向通道、乡村振兴战略、“三变”改革、文化旅游等当前关系我省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选题研究。形成了独立编撰《经济》《社会》《文化》《县域》《與情》,合作编撰《住建》《民族》《酒泉》《商务》《西北》《平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等蓝皮书的格局,居各省区市社科院前列。2.被中央、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和采用的研究成果增多,其中,《扶贫与扶志扶智相脱节的问题研究》课题成果被中宣部《决策参考》采用;《甘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获得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副省长何伟批复;《甘肃省政协整合县级帮扶力量,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的调研报告》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的重要批示;《我省发展租赁型商品房的政策建议》得到唐仁健省长批复。3.发挥思想理论主阵地作用,以“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署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的文章居全省高校科研单位前列。4.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政策、有关规划和重大项目开展第三方评估,承担的全省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成果,被省委省政府采用;与海南中改院合作承担了省政府委托项目: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甘肃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编写的《如意甘肃》,在第三届敦煌文博会上被作为礼物赠送中外嘉宾。5、支持专家学者通过担任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咨询专家等社会职务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三)实施重大项目。1.适应社会科学数字化趋势,聚力打造了“华夏文化资源云平台”“甘肃社会科学在线”两个大数据平台,走在全国智库前列。“华夏文化资源云平台”是国内第一个综合性的集各省区市的文化资源存储、文化资源展示服务、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自2013年起,在完成全省性的文化资源普查,实施数字化录入获取40多万条数据,打造全国第一个省级涵盖了20大类文化资源的大型数据库—“甘肃省文化资源云平台”并上线运行的基础上,改版升级为“华夏文化资源云平台”。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省政府举办的“五个制高点论坛”上,由唐仁健省长启动上线。“甘肃社会科学在线”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汇聚省(区市)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党政研究机构、学会研究会等的社科人才、社科成果和社科活动信息,集社科数字资源信息存储、检索服务、推动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以打造县域农村、对外开放、资源环境、改革论坛、社科成果、社科院库等6个系列专题数据库为支撑,涵盖全省社科领域数字资源,2019年10月18日正式启动上线。2.编纂出版50卷本《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3.实施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官方智库共同编纂《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史丛书》项目,其中,与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编撰《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的中文版已获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批准出版;塔吉克总统拉赫莫签发总统令,批准其总统战略研究中心与我院共同编纂《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俄文版出版并在杜尚别举行了出版仪式。4.首倡并联合有关兄弟社科院进行了唐蕃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研究项目,推动解决甘肃南部的世界文化遗产空白。5.启动“藏水入甘”工程前期研究项目。

五、平台建设

加强智库平台建设。1.编辑出版《陇上学人文存》,作为学术积累工程,每年选择十位名家出版10部。2.编辑出版《甘肃社会科学》《开发研究》等学术杂志,《甘肃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社科百强期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3.编发供有关方面参阅的《呈阅件》《我院要报》《专供信息》《思想理论动态》等系列要报,省委确定《呈阅件》为送常委参阅的要报。4.建设整合我院各类数据资源的大数据共享平台。5.建设分院基地,陆续设立了8455线路检测中心酒泉分院、白银分院、天水分院、平凉分院、武威分院、河西分院、永昌基地、金塔基地、兰州市党建研究基地等。6.设立数据观测点,在酒泉、金昌、天水等地建立了数据观测点。

六、智库合作

加大开门办院,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1.推动省院合作。甘肃省和中国社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干部双向挂职,建立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甘肃省基地;2.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韩国产业研究院、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智库,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双边合作;3.以院属的“敦煌哲学学会”、“甘肃省智库发展研究会”暨与西北师大、省委党校联办的“安宁智库联盟”等为平台,举办论坛交流;4.承办全国社科院系统或区域性社科院的工作会、研讨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