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侯万锋:【辛理瑄】树牢创新驱动发展导向 全面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

发布时间:2022-06-26 浏览次数: 【字体: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实施强科技行动是未来五年甘肃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要把牢“四个面向”要求,树牢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导向,以强化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导向,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切入点,以打造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为重要支撑点,将强科技行动深度嵌入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创新基础,创设有利的支撑条件。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驱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观念,驱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一是要立足兰州区位发展优势和创新资源禀赋,支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主引擎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二是要加强国家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国家队”创新引领作用,依托兰州大学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国家科研机构、中央科技型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基地,全面实施国家创新平台培育计划,高标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增强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提升省属高校院所创新能力。依托省属高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属企业,落实扩大高校院所相关自主权,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探索行业主管部门“一揽子授权”管理制度,全面增强其创新策源功能。四是要优化整合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科学厘定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功能定位,稳步推进科技力量重塑,优化整合省级科技创新基地。五是要加强科技创新跨省区联动,协同打造西北科技创新中心,统筹资源建设兰州科学城,更好服务于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和甘肃高质量发展。

推进各类研究深度融合,集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国家战略任务,紧扣甘肃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力。动态凝练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在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一是强化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重点围绕核科学、数学理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宇航科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特别是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突出学科优势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织实施好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二是要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融合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和前沿引领相结合,既要跟踪国内外科技前沿,前瞻布局新兴产业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研发,推进应用学科发展,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又要在不同学科领域展开深度交叉融合,攻克重大共性基础科学问题;鼓励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三是要推动重大技术变革。重点推动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四是要加大对非共识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重视可能重塑重要科学或工程概念、催生新范式或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完善扶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建设科研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一是要以产品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创新资源向增值空间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聚集,聚焦重点产品创新,增强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及技术整合能力,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闭环,实现产业发展从有到优、由优变强的高级化跨越。二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入孵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做强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产业创新平台型企业,积极引进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三是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引导。打造一批技术创新水平高、人才支撑作用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逐步建立起院士专家与设站企业协作的长效服务机制,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实施高效精准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育聚集工程。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打造西部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是要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高效精准引才政策,推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深化交叉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行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牵引,遴选和集聚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多学科多领域人才发现和团队建设。二是要加大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现、使用、激励和集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发现机制和科学家举荐青年人才机制。三是要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高水平高职学院和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办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行业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注重培养产业数字转型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师带徒制度,打造劳模和工匠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平台。四是要优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主体建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破除科技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实施科技管理流程再造,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广运用公开竞争、“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促进科技供给侧和需求侧、研发端和落地端畅通对接。一是要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改革。持续推进减轻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积极性。二是要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科研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三是要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加强各类科技计划的流程再造和系统谋划,建立科技宏观统筹的重大议题组织凝练和重大任务协同落实机制;强化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综合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悬赏激励、拨投结合、合同科研、项目经理制等多种方式,优化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四是要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重点完善符合科研规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快推进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五是要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发挥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激发企业投入潜能,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本等多元投入新格局。六是要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重点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执笔:侯万锋)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